中國10月制造業運行連續第八個月放緩,但勢頭已減弱至4個月以來最低。
今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10月財新制造業PMI 48.3,略好于預期的47.6,也超過前值的47.2。
在新出口訂單恢復增長的支撐下,新業務總量僅有小幅收縮,產出和就業的收縮率亦相應放緩。在生產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投入品的采購量與庫存皆繼續下降。各種跡象顯示,原料價格下降, 成本負擔因此進一步明顯下降,廠商通過降低產品售價把成本降幅傳導至客戶。
財新智庫首席經濟學家何帆點評稱,制造業頹勢減緩,表明前期刺激政策開始發揮效果。總需求低迷仍是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困難,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帶來的通縮風險值得關注。
調查顯示,10月新出口業務量在6月以來首次出現回升,因此月內導致新業務整體出現收縮的主因應是內需疲弱。不過,新訂單整體進一步收縮,導致廠商在10月份繼續削減生產安排。本月產出收縮率亦較9月份放緩,整體算是溫和。
10月制造業用工收縮,目前該收縮趨勢已持續兩年,但本月收縮率放緩至3個月來最輕微。用工收縮,廠商減產,導致積壓工作量連續第六個月上升,但整體增幅仍保持輕微。
與7月以來各月一樣,制造商在10月份繼續壓縮采購,而且減幅與9月份幾乎持平,整體仍屬顯著。月內采購庫存亦因此進一步小幅下降。另一方面,銷量下降,導致成品庫存連續第三個月上升,但積壓率已放緩至輕微水平。
10月中國制造業平均成本負擔連續15個月趨降,降幅雖然較9月份放緩,但仍顯著。受訪廠商一致表示投入成本下降與原料 廣泛降價有關,尤其是金屬。為刺激顧客需求,廠商普遍通過降低產品售價的方式把投入成本的降幅傳導至客戶,而且降價幅度整體仍屬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