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國家戰略推進與產業聯盟不斷壯大,我國碳纖維產業化基礎已經具備。從碳纖維產業鏈來看,原絲制備環節的技術壁壘最高,而國內部分化工企業有望突破外資包圍圈實現國產化,同時,國內具備中游的碳化及下游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制造及成型環節生產能力。因此國產化條件尚已具備,碳纖維實現產業化的時機正在來臨。
我國碳纖維產業化時機正悄然而至
數據顯示,預計到2017年汽車領域碳纖維應用市場在全球碳纖維市場中的份額接將近30%,年復合增長率達81%;風電產業碳纖維應用規模緊隨其后,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0%;航空航天領域應用復合增長率約15%,屆時全球碳纖維總需求將達到10.14萬噸。
需求方面,汽車輕量化及電動車發展大趨勢將引發碳纖維需求結構性井噴。全球傳統汽車輕量化推進緩慢主要在于迫切性不強且成本較高,目前碳纖維等高性能復合材料多應用于高端跑車市場,但是,我們預計未來電動車市場的大爆發將快速催生碳纖維需求側的結構性井噴。輕量化能夠降低電動車單位能耗,在動力電池鮮有突破之際有效解決電動車里程焦慮的發展瓶頸。
產業應用來看,寶馬i3電動車大量運用碳纖維復合材料,且售價較低足以印證未來碳纖維材料在中低端新能源車領域的產業化應用,同時,奧迪、勞斯萊斯等國際知名車企紛紛積極推進碳纖維應用,預計特斯拉后續車型也將規?;瘧锰祭w維,電動車的下一輪大發展離不開碳纖維,碳纖維將是決定電動車未來的關鍵!
供給方面,日美領銜全球碳纖維市場,我國加快進口替代爭取實現“從有到強”。目前全球市場主要由日本、美國和德國等發達國家企業壟斷,為應對未來全球需求側市場的不斷增長,各大企業紛紛加快產能擴張進程。相比之下,我國碳纖維產業實現了“從無到有”的突破,但受制于產業化程度較低,成本高企使得產能開工率極低,形成了嚴重的進口依賴。
縱觀國內市場,我們已經具備了較為完善的碳纖維產業化基礎,在汽車、風電、航空航天這三股力量的牽引下,碳纖維“黑色革命”時代就要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