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上述美國研究報告的調查顯示,亞太地區是全球最大的聚氨酯區域市場,中國則是亞太地區最大的聚氨酯消費國,2013年需求量在該區域占25%以上。中國聚氨酯工業協會預測,“十二五”期間,我國生物基聚氨酯產品年消費量還將達到900萬~1000萬噸,實現產值2700億~4000億元。
然而,在龐大需求和火暴市場的背后,卻是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
浙江科技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學院教授王仕財表示,生產聚氨酯的原料、中間體大多來自石油、煤等不可再生資源,且這些原料多為有毒、有害的化學品。另外,聚氨酯材料難以降解、其廢棄物回收困難,從而造成很大的環境污染。
出于環保考慮,用生物質產品替代石油原料生產綠色環保型聚氨酯,備受追捧。
例如,福特汽車公司2011新款福特explorer汽車的亮點之一就是使用大豆聚氨酯來制造汽車座墊及座椅靠背;鞋材供應商歐士萊德將非食用性生物油代替傳統石化品作為原料,制造出首款生物基聚氨酯泡沫鞋底,并投放市場。
聚氨酯主要由異氰酸酯、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等反應制得,據估計,若用生物基多元醇代替石油類多元醇,每100萬磅可節省2200桶原油。與石油類多元醇相比,植物油多元醇總體能源消耗降低23%,非可再生資源消耗降低61%,向大氣排放溫室氣體減少36%。
技術壁壘短期難打破
不過,由于受多重技術壁壘的限制,生物基聚氨酯產品還很難成為主流。
“用戶現在對生物基聚氨酯產品還存在疑慮,其性能還無法與石油基聚氨酯媲美,所以也影響了產品的推廣。”諶凡更對記者說,目前研究開發生物基聚氨酯主要是用生物質基聚醚代替石油基聚醚,這就要求生物基聚醚具有與石油基聚醚相近的物理化學特性,但是要做到這一點比較困難。
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降解塑料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翁云宣也對記者表示,對比石油基聚氨酯,生物基聚氨酯的穩定性相對較差。諶凡更也指出,由生物質原料生產的多種生物質基聚醚,存在結構可控性差的缺點。
生物基聚氨酯復合保溫板
“目前人們難以像生產石油基聚醚那樣,根據對產品性能的需求來設計生物質聚醚結構,并且按照這樣的設計來合成生物質聚醚產品。”諶凡更說。
另外,大多生物質原料還存在原料特性隨原料產地、生長期不同而有較大差異的情況。不僅如此,對于當前開發熱點之一的生物可降解植物基聚氨酯材料,王仕財表示,其合成機理、結構性能關系、降解機理及其降解速度的可控性等,也都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如何迎接黃金期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國內聚氨酯下游制品需求量的增加以及眾多跨國企業將業務重點和研發中心轉移至中國市場,未來國內聚氨酯產業將迎來黃金期。
為搶占市場先機,國內聚氨酯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生物基產品的開發中。
“其實,國內生物基聚氨酯開發技術并不比國外差。”翁云宣對記者介紹稱,例如南京紅寶麗利用可再生植物油為原料制備聚氨酯硬泡;江蘇中科金龍以二氧化碳為原料生產出高阻燃聚氨酯保溫材料;植物纖維基多元醇以及植物纖維基聚氨酯也開始走向工業生產。
不過,在諶凡更看來,目前國內生物基聚氨酯材料研究開發的總體水平仍不夠高。“從研究和開發本身來講,需要有更多的研究機構和企業參與,開發出更多的生物質基聚氨酯產品,適應不同的用戶需求;從聚氨酯開發者的角度講,仍需要通過新的合成手段來實現產品結構與性能的可控。”
他認為,生物基聚氨酯的發展還需要國家政策的支持,例如制定專門的適用于生物基聚氨酯的技術標準;在政府采購以及稅收等方面,應當制定一些有利于生物基產品的政策,以便讓新產品在社會上起到示范作用。
另外,聚氨酯的阻燃性提高與否是聚氨酯材料能否進一步在國內推廣利用的關鍵,而這也是生物質基聚氨酯今后的研究發展方向。
翁云宣則表示,聚氨酯企業的合成反應裝置由于習慣了石油基原料,要想適應新的生物基多元醇原料,還需要有一個摸索的過程。不過,在他看來,生物基聚氨酯產品仍是聚氨酯產品未來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