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目前我國三聚氰胺主要消費領域仍是木材加工、涂料、造紙、模塑料等傳統領域。在終端需求低迷的影響下,三聚氰胺企業很難獲得好的收益。針對這一狀況,薛挺宇建議,低取代度羥乙氧乙基三聚氰胺、六羥甲基三聚氰胺、三聚氰胺泡沫、三聚氰胺纖維等領域都是很有潛力的發展方向,這些新產品或具有良好的環保指標,或以優良的性能得到市場青睞,企業完全可以在這些新領域耕耘開拓。目前,我國在這些新領域與發達國家比還有一定差距,三聚氰胺纖維等產品工業化才剛剛起步。
9月24日,中國三聚氰胺及下游產業開發推進峰會在青島落下帷幕。面對三聚氰胺行業產能過剩嚴重的狀況,與會專家紛紛建言獻策,希望行業加強自律,控制低水平重復建設;實施科技創新,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附加值;突破傳統應用領域,拓展新應用、新市場,促進行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預計到今年底,全球三聚氰胺生產能力將達到約350萬噸,其中中國為260萬噸。盡管國內三聚氰胺需求及出口在穩步增長,但增速遠遠低于產能的增長,過剩的局面不斷趨于惡化。尤其是近幾年,國內三聚氰胺新建裝置不斷投產,新增產能集中釋放,市場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即使按45%的開工率計算,也過剩30萬噸左右。不少與會者表示,行業要想發展,必須嚴控低水平重復建設。
川化股份公司主管工程師鄧霖說,三聚氰胺產能激增,折射出上游產品尿素的產能過剩比較嚴重。作為尿素企業化解產能過剩的最佳途徑,發展三聚氰胺成為很多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共同選擇。這一點從今年預計新增的39萬噸三聚氰胺產能中也能得到印證。
這些新增產能的釋放,將對本來開工率就不高、市場持續低迷的三聚氰胺行業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要打破這種越過剩越上項目的危險局面,需要全行業企業加強自律,嚴控低水平、同質化建設,齊心協力突破產能過剩的重圍。
中國三聚氰胺協作委員會市場調查員薛挺宇則更加關注三聚氰胺新用途、新市場的開拓。他認為,突破傳統應用的邊界,大力發展有潛力的下游產品,不僅有利于創造更好的效益,對化解產能過剩也極有助益,同時也符合個性化、差異化發展的時代新要求。
去產能化任重道遠
魯西集團三胺廠譚廠長:目前三聚氰胺行業產能過剩矛盾凸顯,平均開工率不足五成,產能利用率低下,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深度調整。尤其在需求增長減速的背景下,去產能化任重道遠,要經歷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
現在,擴大出口成為很多業內企業緩解壓力的有力舉措。近兩年來,國內每年出口的三聚氰胺已超過20萬噸。但隨著國外技術的更新換代和原料的多元化,預計后期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因此,國內企業切忌再盲目投資擴大產能,而要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產品競爭力,在技術和設備上不斷加快升級步伐,降成本、提品質,依靠過硬的產品爭奪國際市場。在這方面,國內企業還需要快馬加鞭。
行業必須自我加壓
山東舜天化工公司總經理袁俊迎:目前國內三聚氰胺行業除了要面對自身產能過剩的嚴峻考驗外,外部市場環境也在頻頻施壓。國外發達經濟體的不穩定因素依舊存在,國際上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抬頭,我國三聚氰胺出口成本被迫提高;國外石化產業加速調整,據預測,未來3年美國新增化工產能將占全球新增產能的約20%,發達經濟體及中東等傳統油氣資源出口國均向高附加值、高端精細下游產品延伸。可以預見,我國三聚氰胺行業將面臨很大的沖擊。
對此,三聚氰胺行業必須自我加壓,加快結構調整步伐。要以壯士斷腕的勇氣,淘汰技術落后、能耗高、污染重的產能。同時以裝置規模化、低能耗為目標,提高產品競爭力,做精、做深下游產業鏈。尤其要整合行業優勢,集中力量實現關鍵技術的快速突破,為行業健康可持續夯實基礎、增強動力。
提升空間還很大
河南能源化工集團三胺貿易部部長曹提勇:在控制產能膨脹的同時,全行業需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目前,國外歐技新高壓法、卡薩利等新技術加快普及應用,一些國家頁巖氣開發利用提速,帶來了豐富廉價的工業原料,大大降低了三聚氰胺的生產成本。隨著國外不少三聚氰胺企業的競爭力持續提升,全球三聚氰胺行業正處在新一輪洗牌階段。國內企業要想在新一輪競爭中不落伍、不出局,就必須加快技術創新步伐,不斷鞏固自身的技術和成本優勢。
雖然我國自主開發的三聚氰胺生產技術已邁進了世界先進行列,但提升空間依然很大。未來三聚氰胺行業的發展主流是裝置的大型化和低能耗,誰能在這兩方面搶得先機,誰就掌握了市場主動權和話語權。
創新才是自救法寶
重慶建峰化工集團生產經理高翔:創新是破解當前三聚氰胺行業產能過剩的根本途徑。上游尿素產能過剩,需要三聚氰胺來轉移產能,而下游產業因缺少科技含量,也同樣出現需求低迷、產能過剩等情況。對此,創新才是企業自救的法寶。創新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擴大產品市場優勢;創新可以在延長產業鏈上不走尋常路,提高產品附加值,開辟下游加工的新途徑,避開同質化和重復建設的老路;創新更是敲開國外市場大門的金鑰匙。無論對于三聚氰胺行業本身,還是整個產業鏈,離開了創新,就只能坐等被市場無情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