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膜覆蓋技術引進我國后,為我國農業帶來了一場“白色革命”,極大地提高了我國部分農作物的產量和效益。然而,隨著土壤中殘膜不斷積累,也逐步形成了“白色污染”,成為土地不能承受之重。
殘留的農膜破壞了耕作層土壤結構,造成農作物根系生長發育困難,導致作物減產。大量殘膜棄于田間地角,使得鄉村無美可言。廢舊殘膜碎片還與秸稈、飼料混在一起被牛羊等家畜誤食,給人體健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地膜殘留危害巨大,但受多種因素制約,地膜回收成為難題:一是農膜質量標準低。地膜質量是影響地膜回收率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我國地膜標準偏松,農膜厚度一般為0.005-0.008毫米,造成清理及再利用較為困難。而國外農膜厚度一般為0.0l2-0.015毫米,有利于殘膜回收。二是廢舊膜回收機制不健全。農膜生產和流通中相關質量標準不完善,也未建立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管理體系,沒有全面促進殘膜回收利用的政策支持,企業不愿意參與回收。三是殘膜回收處理和再利用困難。廢舊地膜回收加工的人工成本高,再利用率低。四是缺少撿拾的積極性。農民的環保觀念比以前有所提高,但是地膜殘留的回收用工多卻賣不了幾個錢,農民撿拾的積極性不高。
現在,殘膜污染問題已成為影響農村環境衛生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國家這些年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來解決農業殘膜污染問題,但是力度還不夠大,還缺少從總體上解決問題的舉措。從全國一些省區的情況看,只要重視起來,采取有力的措施,農業殘膜污染問題是可以得到有效解決的。
為此建議:要做好宣傳引導。積極宣傳廢舊農膜污染的危害性及回收再利用的重大意義,增強農民對廢舊地膜撿拾、回收的自覺性。開展全國性地膜污染等級摸底調查,因地制宜確定不同的治理措施,對耕地開展長期的監測與跟蹤,加快建立農田殘膜污染防治技術體系。要從源頭進行治理,盡快修訂完善相關標準,規范全國農膜的生產、使用及銷售標準。相關部門應嚴格執法,杜絕超薄膜的生產、銷售及使用。對農民使用厚度大于0.008毫米的地膜所增加的投入成本進行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