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指出,在精細化工方面,煤化工企業的科研明顯不足,目前建設精細煤化工裝置的技術大多是從國外引進的,這是由煤化工科研畸形發展導致的。
舉個例子,近期盛名的陜西榆林循環經濟煤炭綜合利用項目以煤炭為原料,通過煤氣化、甲醇制烯烴/烯烴衍生物等裝置年產218萬噸的精細化工產品,其23套化工裝置中采用國外技術的19套,十幾套精細化工工藝全部引進。
對外依存嚴重 我國煤化工企業科研不足
國家科研院所的特點是數量少,高層人才集中。他們的任務是解決全國性的問題,課題的立項是面向全國大眾需求的產品和軍工產品等。另一個特點是他們的成果是必須在全國推廣,直至總產能滿足國家需要。而精細化工產品的需求量沒有這么大,在市場化的情況下,技術轉讓率也不高,因此國家科研院所對此興趣不會很大。
國家科研院所人力財力雄厚,科研的規模大,時間長,像費托合成、甲醇裂解制烯烴等都已做了幾十年,這是企業院所無法比擬的。因此,煤化工企業應該放棄與國家科研院所比拼的思想,做他們不做的項目,專注發展精細化工,這樣的科研才大有前途。
精細化工品的科研規模小,投資少,煤化工企業有能力承擔。同時,精細化工品種多,企業的科研選擇余地也更大,不會出現“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現象。因此,煤化工企業的科研開發應避開與國家科研院所的競爭,向需求量小、品種多的精細化工方向發展。
煤化工企業有合成氣,并且有的企業合成氣還有富裕能力。因此煤化工企業完全可以利用合成氣特點,采用羰基合成技術生產含氧、含氧-氮化合物,并同大宗聚合物化工材料相結合,逐步將煤化工產品由燃料型向燃料/化工材料結合型的精細化工綠色路線方向擴展、延伸。
許多煤化工企業可以增加羰基合成側線,形成有機化工產品或化工新材料系列。盡管數萬噸級產品的產量不算大,但精細化工產品的附加值高,并且很具發展前景。一些小的合成氨、甲醇企業利用羰基合成稍加改造,就可以走向精細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