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遠看,東亞LNG價格將呈現長期下跌,而國內氣價仍然維持在高位,有能力以最新價格簽訂進口協議的LNG企業將獲得暴利。未來幾年,在巨大的國內外套利空間驅使下,國內必然會有大量企業進入LNG進口行業。在這個趨勢下,LNG工程市場將顯著受益,其對應的市場空間在未來5年將擴大至近300億元。
國內氣價不會大降
由于2015年天然氣價格下調,市場對未來LNG接收站的銷售氣價能否維持在2.5元/立方米存有疑慮。但筆者判斷,未來氣價肯定會下降,但應該會穩定在2元/立方米左右,再加上管輸、銷售等費用,最終端的售價基本在2.5元/立方米左右。分析原因,國內LNG很大一部分都是來自陸上LNG工廠,而前期陸上工廠虧損非常嚴重,所以雖然2015年下半年國內氣價下調了0.7元/立方米,但對于陸上LNG廠商來說,為了抵減虧損,國內LNG出廠價下降幅度僅為0.2元/立方米。即使因為供給過剩后續氣價還會下跌,但預計跌幅會在0.4元/立方米左右,還是小于氣價下調幅度。
對于海上LNG進口來說,基本全部被“三桶油”所壟斷,整體簽約成本非常高。從全球范圍看,LNG貿易中有69%都是以5年以上長協的形式實現,4%是以2——5年中協形式實現,只有27%是以現貨和兩年內短協的形式實現。因此,由于高價存量進口氣的存在,LNG進口站終端價格調整會整體滯后于現貨價格變化,能夠拿到現貨或以新價格簽訂長協的企業套利空間將長期存在。
LNG最主要的用途是工業和車用,占比分別為31%和25%。對于工業用來說,主要是出于環保壓力,所以對價格其實并不敏感。過去幾年工業氣價都在3.5——4元/立方米,整體還是能夠維持需求,所以彈性部分基本來自于車用。由于近兩年油價暴跌,LNG無疑受影響很大。但是筆者判斷,未來幾年油價會有所上行,價格中樞在60美元/桶左右,LNG整體上銷售問題不大。
進口成本有望走低
此前,筆者曾分析認為,相比于目前全球3300億立方米的LNG貿易量,未來5年的新增LNG產能高達5300億立方米。從目前跟蹤的實際情況看,由于氣價的低迷,產能建設進度確實有所放緩,但未來幾年澳大利亞還是會有大量產能上馬。僅僅2015年下半年,就有3個項目共計1015萬噸/年產能涌入市場。而2016年預計又將有8個百萬噸級的LNG項目、共計3590萬噸/年產能投放市場。值得注意的是,新上線的產能中,不限定目的地的合同量過半,即買家可以自由在國際市場上實現再銷售。這些再銷售量無疑會對現貨和短協市場形成巨大沖擊,進一步壓低現貨價格。因此,至少在未來幾年,LNG市場都屬于嚴重的供過于求,長期價格堪憂,筆者預計未來幾年海外進口氣的到岸價為1.3元/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