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府正在醞釀中西部承接東部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一攬子鼓勵政策,目前政策已經基本成型,近期有望正式出爐。
據最新報道,中西部承接產業轉移鼓勵政策將兼顧產業轉出地和轉入地兩方,從土地、財稅、保險、用工等多方面集合發力,引導加工貿易產業從東部沿海地區轉向中西部地區。
中國政府產業轉移政策近期有望正式出爐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中國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的攀升,以加工貿易企業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沿海地區向境外轉移日漸形成趨勢,這也使得中國加工貿易增速持續下滑。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4個月,中國出口4.14萬億元,下降2.1%,其中一般貿易出口增長0.7%,加工貿易出口下降10.1%,并且已連續14個月負增長。一季度,加工貿易出口下降15.9%。
中國商務部部長助理張驥曾坦言,“(一季度)按16%算的話,也就意味著一般貿易和其他貿易方式必須以8%的正增長,才能使外貿(增速)持平。這個難度有多大!”“所以,外貿能不能穩得住、會不會失速,就看加工貿易。”
在這樣的背景下,將加工貿易產業留在中國,引導其向中西部地區梯度轉移的一攬子具體政策已經在醞釀中。
“低端、勞動密集型行業向海外轉移是伴隨中國經濟轉型的合理經濟現象,也是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聯合國貿發會議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表示,向海外低收入經濟體轉移和向中國中西部地區轉移一直是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兩條路徑。而隨著中國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提升以及東西部發展“落差”的縮小,產能向海外的轉移規模必然加大,特別是對跨國公司而言。
他指出,從長期來看,這是“騰籠換鳥”、釋放要素、優化資源配置的必然過程。從短期來看,難免在就業和經濟增長方面帶來一些“陣痛”。另一個可能的負面效應是“產業空洞化”。因此,引導產業“西進”、防止外資“南逃”確實是當前非常重要的課題。這可以將和具體項目相關的經濟活動、價值創造、工作崗位和稅收等留在中國。
作為中國加工貿易的大省和發源地,有著近三萬家加工貿易企業的廣東從2011年起就已經啟動了新一輪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據調研,搬遷已經成為廣東省加工貿易企業轉型的主要路徑之一。截至2015年,珠三角地區轉入粵東西北地區的加工貿易項目累計達779個,涉及加工貿易進出口72.7億美元,陸續向中西部轉移加工貿易產能近400億美元,不僅為珠三角地區產業發展騰出空間和資源,也帶動了中國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中西部地區也已經開始在承接產業轉移方面積極部署。以山西為例,山西省將對比其他中西部省份及東南亞國家出臺的承接政策,出臺“最惠”政策以爭取承接產業轉移。例如提供費用補貼、簡化審批、保障企業用工、降低企業成本等一系列優惠配套措施。據悉,山西省已經自5月4日起分派六個工作小組赴廣東、上海、福建、江蘇、浙江、山東六省市對接、調研,爭取東部六省市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項目落戶山西。
有關專家學者表示,隨著加工貿易政策改革的不斷深入,根據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的要求,將加工貿易的保稅優惠體制主要給予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戰略的行業,能夠使得加工貿易體制在新的形勢下發揮新的作用,將是未來中國性改革和管理體系完善的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