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年以來,國際油價走勢延續去年的大幅波動行情,短短一個半月的時間內,國際油價已經完成了一個二次探底的走勢。以WTI期貨目前主力3月份合約為例,1月20日,WTI盤中低位為27.56美元/桶,2月11日,WTI盤中創26.05美元/桶的低位,這一低位只在13年前出現過。當然,這過程中國際油價也出現了大幅反彈,主要受到歐佩克可能商討減產事宜消息的推動。不過,在供應過剩壓力下,國際油價整體上仍在延續慣性下跌。全球主要石油生產國是否能夠就減產或限產達成共識,目前來看還很不確定。但顯然,在目前油價水平下,各生產國的共識在逐漸形成。
受低油價的影響,美國石油生產商的日子非常艱難。據市場研究機構IHS的預測,美國可能會有150家油企申請破產保護,到目前已經有60家油企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美國能源情報署(EIA)預測,今年美國原油日產量為870萬桶,較去年940萬桶的日產量減產70萬桶。但是,僅美國減產并不足以支撐油價。歐佩克的價格換市場的戰略雖已取得成效,但國際油價如果要持續回暖,前提仍取決于歐佩克減產的意愿和誠意。彭博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歐佩克原油日產量為3310萬桶,去年日產量為3180萬桶。因此,從目前歐佩克原油產量數據還看不出歐佩克有多少意愿來減產。
這也是許多市場投資者對歐佩克是否會減產持懷疑態度的原因之一。雖然部分歐佩克成員國都多次表達了希望能夠商討減產事宜的意愿,但是作為歐佩克主導國的沙特始終沒有明確表態,且此次價格戰最堅決的也是沙特,該國也多次表示絕不會單方面減產。同時,另一個歐佩克大國伊朗的態度也至關重要。鑒于伊朗剛被解除國際制裁,它是最不愿意減產的成員國。據媒體報道,制裁取消后,伊朗首次出口原油到歐洲,價格低于沙特,且銷往亞洲的原油價格也較沙特便宜,市場份額之爭已經不言而喻。彭博數據顯示,伊朗1月份原油日產量為286萬桶,較去年水平已經有小幅提高。此外,美國也已經有出口原油的。
因此,在市場價格戰硝煙四起的情況下,對歐佩克是否減產的樂觀態度似乎變得不切實際。盡管國際油價在每桶25-30美元時的多空分歧較強,但目前還不能認為此價格區間就是油價底部。油價越低,過剩產能出清越快,市場也更有意愿來減產。美國已經減產,也就是說“柴”已經備好,現在獨缺歐佩克這把 “火”,歐佩克何時點火才是油價在趨勢上變化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