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作為國內最大的多晶硅廠商和硅片廠商,保利協鑫擁有6.5萬噸的多晶硅產能和13GW的硅片產能,2014年上半年多晶硅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5.7%。政策將助長少數企業壟斷地位的形成,不利于多晶硅行業的健康發展。
因此國內光伏中下游企業呼吁,應關注光伏中下游企業的實際困難,保障多晶硅加工貿易通道的順暢,強化光伏產品國際競爭力。
日前商務部聯合海關總署發布公告,2014年9月1日起暫停太陽能級多晶硅加工貿易進口業務申請的受理。部分光伏中下游制造企業對此表示,此舉或將加速下游企業在海外投資,減少國內光伏就業機會,最終削弱中國光伏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下游制造商被迫海外建廠
“目前我國領先的硅片企業較海外企業成本優勢在8%-10%左右,由加工貿易改為一般貿易后,硅片企業增加了多晶硅進口關稅、反傾銷稅、增值稅和相應的資金成本,并面對因美國多晶硅進口渠道被封堵而帶來的價格上漲,多晶硅采購成本的增加將使硅片企業全球競爭優勢嚴重削弱”,SEMI光伏顧問委員會光伏單晶分委會相關專家如是說。
以某硅片企業為例,采用一般貿易方式從OCI進口多晶硅料時,付出的成本將增加18%左右,而多晶硅料占硅片成本比重約為45%,最終硅片成本會上升8%左右。
我國多晶硅產能受多方因素影響
在此壓力下,為規避貿易壁壘,中下游制造商被迫海外建廠,以抵消多晶硅采購成本上漲的影響。據了解,晶澳、晶科在南非建組件廠,正泰收購德國Conergy法蘭克福組件廠。目前,國內單晶制造商卡姆丹克也已在馬來西亞建廠。
國產多晶硅尚不具有優勢
SEMI光伏顧問委員會光伏單晶分委會相關專家同時也指出,國內硅片企業大都以出口為主,加工貿易是拓展海外市場的主要方式,暫停多晶硅加工貿易將直接限制硅片的出口通道,減少中國硅片企業的就業崗位,同時也可能造成行業壟斷。
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硅片產量23GW,出口7.3GW;組件產量26GW,出口16GW;同期進口多晶硅8萬噸。進口的多晶硅基本以硅片或組件等形式出口海外。即使在國內光伏應用市場已經大規模啟動之際,中下游光伏產品仍有60%以上需要出口,尤其是一線企業出口占比更大。
而國產多晶硅成本和品質尚不具有優勢,無法滿足高效硅片的發展需求。未來光伏市場將向N型高效發展,目前國內硅料因品質還不能穩定供應,例如:N型單晶的少子壽命規格為1000us,國產多晶硅在此規格要求下的不合格率為15%-20%,而進口多晶硅的不合格率僅為0.5%-0.9%,暫停多晶硅加工貿易將削弱中國高端光伏產品的競爭力,不利于中國光伏行業參與未來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