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日,被市場寄予樂觀預期的多哈產油國會議出現意外情況,由于伊朗堅決不參加凍產行動,導致各產油國未能達成共識。凍產協議最終告吹,負面情緒迅速擴散迫使昨日美國紐約原油期貨開盤重挫逾6%,布倫特原油期貨也暴跌6.7%。油價的轉瞬變化令原油市場多頭信心嚴重受傷,利多預期未能兌現料促使原油期價加速形成“雙頭”見頂走勢。
凍產協議選擇延后再議
上周日,16個產油國在多哈就原油凍產進行磋商討論。之前市場多數投資者對凍產協議的達成過于樂觀,最終結果卻表明各產油國之間存在嚴重分歧,協議無法如期達成,只能選擇延后再議,預計6月重新展開會談。在預期與現實的巨大反差下,國際原油市場多頭陣營瞬間崩潰,油價在昨日出現大幅下跌態勢。筆者認為,即使會議延期,如果核心矛盾不解決,6月會議結果還是會告吹。
產油國內部矛盾重重
首先,中東產油國與南美、俄羅斯等非中東產油國在生產成本上存在較大差距。據了解,沙特、伊拉克、伊朗、科威特等產油大國的地質條件優良,使其石油開采成本保持在10—20美元/桶,而南美、俄羅斯等國家石油開采成本則普遍在30—60美元/桶不等。以目前的國際原油價格40美元/桶來看,中東國家石油開采依然有利可圖,非中東國家卻仍在生死存亡線上掙扎。
不難看出,二者對于凍產協議達成的熱情存在明顯落差。前者意愿偏低,甚至存在抵觸心理,因為一旦這樣做,將阻礙中東產油國擴張市場份額的步伐。尤其對伊朗而言,當下急于增產,凍產協議與其利益嚴重沖突。這從上周日伊朗不派代表出席會議,并堅稱在任何時候都不會放棄原油市場份額的表態中可以明顯看出。
其次,會議召開前,從各主要產油國幾乎看不到要準備凍產的跡象。據了解,俄羅斯、伊拉克和沙特在會議前均忙于增產,其中俄羅斯和伊拉克在3月的產油量更是創下歷史新高。沙特也表示,必須滿足主要產油國均參與凍產行動的條件,否則拒絕認可協議。此情此景令市場幾乎看不到產油國的誠意,這也就注定了本輪多哈會議的結果是不歡而散。
最后,凍產協議若達成無疑幫了美國頁巖油產業的大忙。可以看到,近些年美國頁巖油產業的興起開始擠占中東產油國的市場份額。為了打擊頁巖油產業,歐佩克組織發起“不減產運動”,直接導致油價大幅回落,迫使美國石油鉆井總數自去年開始連續回落。據統計,截至4月15日當周,美國石油活躍鉆井數減少3座至351座,刷新2009年11月以來新低,連續第四周下降,不及去年同期的一半。總之,凍產協議的達成勢必會導致歐佩克產油國此前做出的努力功虧一簣,美國頁巖油產業將重新威脅中東產油國。
整體來看,正是有種種利益瓜葛的存在,這種貌合神離的多哈會議最終告吹。然而,在隨后的兩個月內,如果產油國各方利益還是無法得到有效平衡的話,接下來的6月會議也將難有實質性進展。原油期貨遭此一劫后,多頭可謂元氣大傷,樂觀預期破滅瓦解油價持續走高的信心,未來原油將陷入承壓回落的處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