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西高原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以下簡稱“攀西試驗區”),已經走過了一年的歷程。去年3月,國家發改委正式批復攀西試驗區,其規劃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包括四川省的攀枝花市、涼山州、雅安市共3市州13個縣市區,其目標為,到2020年,試驗區內建成2~3個千億級產業園區。
“我們期望借助試驗區的政策,走出一條資源型城市產業升級、城市轉型、民生改善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子。”攀枝花市市長張剡坦言,經過一年的探索,在產業政策、技術、人才、生產要素等諸多方面還有亟待突破的瓶頸,與試驗區的發展存在著現實的落差。
《中國經營報》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作為資源型老工業基地,攀枝花將分別占全球11%和35%資源的釩鈦資源開發,放置在城市轉型的戰略高地。但眾多利益群體的博弈正暗流涌動,攀枝花能否打破“資源詛咒”,還有待試驗區改革進入深水區。
實驗出來的問題單
“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這是攀枝花米易縣縣委書記王飚對這一年來試驗區政策落地的感受。在王飚看來,試驗區的政策不明朗,相關配套政策沒有出來,紅線又太多,因此對試驗區的期望值和現實落差也越來越大。
資料顯示,米易縣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金屬和非金屬礦27種、礦區63處,其中全縣已經探明(普查)釩鈦磁鐵礦鐵礦石地質儲量41.6億噸。
“作為試驗區,資源配置的靈活性和針對性不夠,使得一些掌握礦產資源的企業開發積極性和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王飚建議,對納入試驗區規劃的項目,實行審批權限下放一級的政策,爭取將由國家核準、備案、環評的權限下放至省級,將原來由省級核準、備案、環評的權限下放到市、縣級審批,開辟項目審批綠色通道。
對于攀枝花市來說,最大的困惑在于釩鈦作為鋼鐵產業的下游產品,目前被國家列入受限的鋼鐵類項目,制約了釩鈦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另外,釩鈦資源開發所需的配套產業也多屬國家限制類項目,致使釩鈦資源綜合利用缺少配套產業及政策的有力支撐。
此外,在記者采訪中發現,無論是企業還是工業園區,其問題的焦點還在于以電力、鐵路、融資和煤炭為主的生產要素制約瓶頸。
“攀鋼一年的用電總量達到60億度,企業成本壓力太大。”攀鋼釩鈦(1.97, 0.02, 1.03%)股份公司總經理張大德告訴記者,現在電價是每度0.534元,如果自己建設大型火電廠,直供電的價格每度1毛多錢,但通過國家電網[微博]輸送后,只能按照現有市場價格執行。
對急于擺脫以鋼鐵為單一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為“中國釩鈦之都”的攀枝花來說,現在不得不為4年之后的用電問題而焦灼。
此外,地處云貴川交界的攀枝花,還要面臨鐵路、公路運力不足和運輸成本過高的問題。“我們的運輸成本從2012年的每噸每公里八分錢,漲到現在的一毛三分五。”張大德說,加上通過海運和陸路采購煤炭成本等,攀鋼的鋼鐵價格每噸要比鞍鋼高出132元,“這如何與沿海的鋼鐵企業比競爭力?”
釩鈦產業的未來
資料顯示,目前攀枝花境內釩鈦磁鐵礦保有儲量達67億噸,釩、鈦儲量分別占全國的63%、93%和全世界的11%、35%,分別居世界第三和世界第一位。據最新資源潛力評價,攀枝花市釩鈦磁鐵礦儲量將超過200億噸。
記者注意到,在攀枝花,對于礦區的爭奪就從未停息,其中最為關注的就是紅格礦區。紅格礦位于攀枝花市鹽邊縣,是攀枝花—西昌地區釩鈦磁鐵礦四大礦區(太和、白馬、攀枝花、紅格)中唯一尚未大規模開發建設的礦區。此前,包括央企攀鋼集團,民營企業宏達集團、龍蟒集團、香港上市公司恒鼎國際等等都在爭奪這一礦區(南礦區)的開發權,但根據國家政策,在現有開發和冶煉技術均未成熟時暫時封存。
“我們已經打造出了釩鈦產業鏈條,同時還擔負著攀枝花十幾萬人的生計。”張大德表示,目前攀鋼集團手里掌握的有開采價值的礦產不過13億噸,只能開采五六年,之后將是無米之炊。因此,張希望政府能夠資源傾斜,而不是通過拍賣誰舉牌高誰就能拿礦。
就此,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四川省決策委員會委員盛毅認為,攀枝花要實現產業升級與城市轉型,必須進一步加大開放力度,同時在資源配置上以市場化手段。
有民營企業抱怨說,攀枝花是“一鋼獨大”,攀鋼產業鏈條越長虧損越多,但守住礦產又粗放式開發,比如表皮礦,還有很大的開發價值,但攀鋼不愿意給民營企業,自己卻不愿意選。
實際上,早些時候,針對紅格南礦區的開發,攀枝花早先設計的“最佳方案”是由宏達集團控股,攀鋼集團、恒鼎公司及其他本地民營企業共同出資組建聯合礦業開發公司。一位攀枝花政界人士告訴記者,此設想方案,卻遭到了攀鋼集團的“極力反對”,其要求必須是自己控股。
“在資源配置方面,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市場為主導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張剡表示,希望通過倒逼機制,實現市場的調節;通過技術創新改變對礦產資源的粗放式開發,才可能解決當前的困境,走出一條新路。
數據顯示,攀枝花已形成年產3.5萬噸釩制品、60萬噸鈦白粉、3萬噸海綿鈦、8000噸鈦錠的生產能力,釩制品國內、國際市場占有率分別達80%和20%,鈦精礦生產規模達200萬噸,成為生產規模全國第一、世界第二的釩產品生產基地,全國最大的鈦原料基地和全流程鈦工業基地。“但是攀枝花的釩鈦產業在國際上仍然缺乏競爭力。”攀枝花市釩鈦產業園區負責人坦言,關鍵就在核心技術上。
為了科技攻關,攀枝花市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科研機構的深度合作,正在建設釩鈦產品研發中心、生產中心、質檢中心和交易中心;同時四川省政府面向全球公開招標攀西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首批10個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但攀枝花仍坦承,目前仍只回收利用了70%的鐵、47%的釩和15%的鈦,鉻、鎵、鈧等尚未得到有效回收利用,釩在高端領域的應用嚴重不足,鈦材、鈦合金等鈦金屬深加工產品涉足尚淺,亟待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以實現資源的高效開發利用。
張剡透露,攀枝花市“十二五”制定了“6+2”的產業格局,包括礦業、鋼鐵、釩鈦、能源、化工、機械制造6大傳統產業和太陽能、生物工程兩大新興產業,“現在我們要用試驗區這個牌子,通過創新來給它增加內容,在資源創新開發上先行先試,加快產業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