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從聚乙烯農膜行業來看,目前我國農膜企業約千家,其中中小微企業數量占全部農膜企業的86%,而絕大多數企業是處在環保整治甚至關停范圍內的,因此經過2017年的最嚴環保,行業可能會大換血,中小微企業損失慘重,中型以上企業也要勞民傷財后才能正常生產,當然這是最壞的情況下。經過了最壞的情況,環保之后最大的受益者將是中型以上生產企業,一方面中小微企業訂單會逐步向中型以上企業轉移;另一方面市場更加規范;最后,企業為提升競爭力也存在擴能的行為。
不過從另外一個邏輯來看,市場也存在兩級分化的可能。目前中小微企業占比較大,最嚴環保之后,中小微企業損失慘重但不至于全軍覆沒,不言放棄的企業將會繼續生產,屆時最難受的將是處在中等水平的企業,一方面環保資質不符合要求,另一方面價格水平競爭不足。這種情況下,將會促使中等企業繼續擴能,或者是降低生產、人力及投資成本來做一個小型生產廠。當然可能也會存在其他邏輯,不過對于塑料原料行業而言影響不大,因為需求就在那里,不減還會繼續小增。
首先塑料制品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沒有更好替代品的情況下,塑料制品的地位暫時無人撼動。其次從2006-2016年數據來看,塑料原料聚乙烯需求平均增長率維持在7.5%,與GDP增速比較接近。且在國家禁止聚乙烯再生料進口一大利好之下,200多萬噸的廢料被拒之國門之外,若在完全替代的情況下,聚乙烯新料的需求量將會提升10%。因此最好情況下,聚乙烯新料的需求量將會提升17.5%。不過據了解具有進口資質的企業還是擁有進口權且政策從2018年初執行,另外國內再生料生產企業雖受環保打擊但對于新料仍具備可替代性,因此保守預計2018年聚乙烯需求量至少增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