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突發事故的應急響應工作一般需要多個職能部門參與,指揮協調十分復雜,很難周全考慮整個應急過程中面臨的所有困難,往往出現事態難控制、部門間無法協同工作等問題。”作為長期服務化工園區安全領域的專業人士,北京思路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產品中心副總經理劉貽華對化工園區事故特點和解決難點如是總結。
“化工園區占地面積大、性質復雜、涉及多種行業。園區內事故發生具有突然性和不確定性,在事態發展的過程中還經常出現各種無法預料的情況,因此難于防范。
那么,如何根據化工園區安全事故的典型特點,破解化工園區安全管理中的難題?對此,記者進行了深入采訪。
實現安全管理智慧化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建設智慧園區是未來化工園區做好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徑之一。
據了解,園區一般規模較大,領導者管理半徑與管理縱深大,做出準確決策的難度也大。因此,園區需要在戰略、流程、資源三個層面進行很好的配合。智慧園區就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在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聯的基礎上,實現人、物、區域功能系統之間無縫連接與協同聯動的智能自感知、自適應、自優化,達到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的效果。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通過建設智慧化園區升級安全管理水平,其基礎是打造信息化應用平臺,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從源頭管理到應急管理的化工園區安全管理體系。
在業內人士看來,實現園區安全管理智慧化的重點在于信息化。化工園區應綜合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的日常管理業務,結合物聯網等技術,融入軟硬件技術于一體,對園區的企業、公共區域等進行實時監控,對超標、超限、違法、違規狀況及時報警處理,在統一的信息化平臺上對園區進行防控。
劉貽華指出,化工園區需要在綜合物聯網智能傳感技術、海量數據分析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決策支持技術的基礎上,建設智慧園區應用平臺。他同時強調,基于這樣的平臺,建立起一套從源頭管起、注重風險防范、兼重應急指揮的化工園區安全管理體系,這是應對突發事故的最好方式。
建立管理信息平臺
國家安監總局研究中心安全規劃與評價研究室主任汪衛國認為,化工園區要實現安全發展,必須建設好、使用好安全環保一體化應急管理信息平臺。為此,他提出了幾點建議:
第一,化工園區公共服務資源調度平臺、各部門日常管理平臺和各部門應急管理平臺三者要“一體化”。其中后兩者的核心在于各部門的日常關鍵信息能快速有效被應急平臺所調用,其實就是一個資源共享,信息真實性、及時性的問題。
第二,化工園區安全生產一體化應急管理信息平臺一定是以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為核心內容,同時兼顧自然災害、社會治安突發事件對應急管理信息的需求,這是化工園區自身特點所決定的。
第三,化工園區安全生產一體化應急管理信息平臺的生命力在于:能否將園區各部門基礎數據合理整合;安全生產隱患等核心數據能否報上來,報上來的數據是否準確;解決好平臺中儲存的數據是否具備“時效性”的問題。
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一些大型園區已經建立了信息化平臺。但也有園區人士告訴記者,不少園區往往注重一次性在軟硬件上投資,忽視后續數據更新等工作。
汪衛國坦言,其核心還是人和錢問題。如果園區管理者不能改變只關心一次性投入、不考慮后續持續投入的觀念,即使建立起信息化平臺也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完善安全管理體系
在建立信息化平臺基礎上,園區還要建立針對不同層次的完整安全管理體系。
“依據海因里希法則,在一個重大的災害背后應有29個輕小型事故隱患,還有300個有驚無險的事故苗頭。對于安全管理來說,最可怕的是對潛在的隱患毫無察覺,結果導致事態擴大。”劉貽華說。
因此,劉貽華認為,園區針對不同層級的事態應該采取不同的應對措施。他建議,建設智慧園區應對三個不同層級的隱患與危險建立三大體系。
“完善的日常管理體系可以消除微小的事故苗頭,嚴密的值守防范體系用于處理潛在的事故隱患,快速靈活的應急響應體系則應對已經發生的重大事故。基于這三大體系,可以有機的組成一套完善的常態與非常態兼顧的運營管理系統,從而建成智慧型化工園區。”劉貽華說。
一是日常管理體系。該體系應包括園區風險的源頭控制,對應建立風險源管理系統;日常業務的常態管理,對應建立業務監察管理系統;應急資源的保障建設,對應建設應急資源管理系統;應急預案的更新維護,對應建立數字預案管理系統。前兩部分側重日常工作的管理,后兩部分側重于為應急響應打下基礎。這些系統輔以強大的應急知識庫,將事故防患于未然。
二是值守防范體系。這一體系是智慧園區安全管理體系中與物聯網應用較為契合的體系。它的前端是感知層,即大氣監測設備、水污染監測設備、特征污染物檢測設備、視頻監控設備、氣象探測設備等;感知層獲取的數據通過有線和無線網絡傳輸到智慧層;智慧層通過建設監測預警系統,匯總分析來自感知層的各類數據,系統可以基于二維或三維地圖進行直觀的動態展現,輔助管理人員進行深層次的管理與決策。
三是應急相應體系。當化工園區的風險隱患引起一起重大事故時,就需要啟動應急響應體系來應對。應急響應指揮系統可以接收來自監控系統的自動報警或人工報警信息,應急人員可以快速完成坐標定位、啟動方案、調度資源等工作。在制定好有效的應急方案之后,可以基于應急平臺對現場人員進行調度管控。建設應急響應體系,應秉承快速響應、分工協作、有條不紊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