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玩愛好者魏女士在路邊一個古董攤上淘了一塊暗紅色的“蜜蠟原石”。她自以為撿了一個“大漏”,可拿到文玩店請專業人士一鑒定,這竟是一塊塑料蜜蠟制品。
那么,該如何分辨真假蜜蠟呢?昨天,魏女士求助本報生活實驗室欄目,希望能找到一種簡單易行的操作方法。為此,記者來到了十里河雅園國際市場,在專業人士指導下,用業內常見的辨別方法,進行了實驗。
價格見漲 造假頻繁
隨著近年來藏傳佛教文化的流行,作為“西方七寶”之一的蜜蠟也成為了年輕人追捧的一種裝飾品。
在十里河雅園國際市場的東方心語文玩店,賣家朱博宇介紹,國內蜜蠟價格一直看漲,近3年間漲了一倍。
在利益驅動下,市面上造假的蜜蠟也越來越多,讓人真假難辨。“蜜蠟是最容易‘打眼’的文玩之一,若沒有長時間的耳濡目染,一般人很容易被忽悠了。”
朱博宇介紹,蜜蠟其實是樹木脂液的化石,由于是非晶質體,在250℃到375℃的高溫之間,蜜蠟便會熔化。
正基于這種特性,常見的造假手段有兩種:一是用蜜蠟碎渣熱熔而成的“二代蠟”,二是用塑料、樹脂制成的純假貨。

假的蜜蠟制品是這樣的

真的蜜蠟制品是這樣的

真的蜜蠟原石如上圖氣泡多

真的蜜蠟制品是這樣的
浮水火燒 各有利弊
朱博宇說,辨別蜜蠟的真假,首先是“看”。他表示,蜜蠟和琥珀屬于同一種物質,常常是伴生在一起。有的呈半透明,有的則是“滿蜜”狀態。然而,用肉眼看,真蜜蠟內部很少有氣泡,而熱熔的假蜜蠟則會有很多小氣泡,并且還會有塊狀痕跡。另外,真蜜蠟的紋理沒有規律,且流淌感強。而假蜜蠟由于是熔化后經過攪拌、冷卻、切塊、打磨等工序,其紋理是相似甚至是一模一樣的。
那么,有沒有辨別真假蜜蠟的直觀方法呢?朱博宇拿來一個紙杯,里面裝滿了清水,然后不停往里倒入食鹽并充分攪拌,直至鹽無法再溶解。這時,這杯食鹽水就成了過飽和溶液。朱博宇拿起一片蜜蠟放到食鹽水中,結果蜜蠟漂了起來。朱博宇說,蜜蠟的密度比水稍大,因而能在過飽和溶液里漂浮。但是,這種方法并不能完全保證鑒別結果的正確,因為蜜蠟含有各種各樣的雜質,因而密度會稍有不同。
此外便是有損鑒定法。朱博宇拿出一片未經加工的蜜蠟原石,并用打火機點燃其一角,將明火吹滅后聞蜜蠟的焦煳味兒。“真蜜蠟是一種松脂味兒,假蜜蠟則是塑料味兒。”他表示,這種方法雖然直觀有效,但是會對蜜蠟造成損傷。他建議,如果是鑒別蜜蠟手串的話,可以用燒熱的針去燙蜜蠟珠子的孔道,這樣可以降低損傷程度。
撿漏心理 切不可有
目前,蜜蠟和琥珀已經成為最容易造假的文玩項目。在路邊的古董攤上,各種“蜜蠟手串”、“蜜蠟原石” 大行其道,吸引著前來“撿漏”的人們。“其實大家應該牢記一點,就是在這種地方是不可能讓你撿到‘漏’的。”朱博宇提醒,現在一些造假者利用柯巴樹脂、塑料和蜜蠟的混合物造假,使假蜜蠟具備了片層結構等特征,欺騙性更強。
珠寶鑒定證書也有假?
本報訊(記者李環宇)珠寶收藏正在持續升溫,如何辨真假卻難住了消費者。不少賣家在出售珠寶時,往往會出示珠寶鑒定證書,但這些林林總總的證書就信得過嗎?北京大學寶石鑒定中心于老師在微博中提醒,珠寶鑒定證書也有假。
于老師在微博里介紹,有人到北京大學寶石鑒定中心來鑒定自己購買的一塊綠色印章,結果發現,帶來的印章不僅有問題,就連鑒定證書都是假的。在于老師的描述中,記者看到鑒定證書上寫的是一件和田青白玉印章,但是在北京大學寶石鑒定中心的官方網站上輸入該證書的編號,顯示的東西卻并非和田青白玉,而是磷酸鹽質玉。這張珠寶鑒定證書顯然是假的,對此于老師解釋,假證書是把鑒定結果改了,兩面復印再塑封起來,這樣看起來和真的證書相差無幾。
為此,于老師也提醒珠寶玉石愛好者、收藏者,在網上購物、電視購物、電話購物時要謹慎,不要輕易相信那些所謂的收藏證書、防偽證書、監制證書等五花八門的證書,要擦亮眼睛,對珠寶鑒定證書進行仔細辨認,避免上當。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珠寶城如雨后春筍般紛紛涌現,對于市面上出售的珠寶,不少消費者不知道該如何辨別。“沒有儀器,那我只能相信商戶出示的珠寶鑒定證書。”一位消費者如是說。記者注意到,目前提供證書的檢測機構有不少家,一些檢測機構也都提供了網上證書鑒定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