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我國煤制天然氣產業發展正呈百舸爭流之勢,已建、在建、擬建和規劃的項目有數十個。國內首個煤制天然氣項目——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氣示范項目一期工程主體裝置去年已建成并實現了大負荷成功運行,但由于中石油輸送天然氣部分管網未修通,項目遲遲不能投入生產,企業因此蒙受經濟損失。筆者由此提醒,煤制天然氣的特點決定了項目建設必須管網先行,在管網不完善的情況下,項目切忌盲目建設和單兵冒進,否則還將遭遇因輸氣管線不通,裝置建好不能開工、有氣送不出去的尷尬。
據筆者了解,我國在建的煤制天然氣項目4個,總產能為155億立方米,其中已建成的產能約40億立方米;已核準的煤制氣項目5個,總產能為190億立方米。除此之外,開展前期準備、擬建和規劃中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多達幾十個,總產能約1600億立方米。要解決如此多煤制天然氣項目面臨的困難,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統籌做好天然氣管線規劃。這些年來,我國建設了包括西氣東輸、京陜線等在內的重大骨干天然氣管線,但大唐克旗煤制氣項目遭遇的尷尬充分說明,我國天然氣管網建設規劃總體滯后,跟不上煤制天然氣的發展步伐。除重大骨干管線外,一些區域管網布局規劃不到位,一些城市和地區的微循環“毛細”管線更是沒有引起重視。天然氣管網建設不加快,煤制天然氣、頁巖氣等產業就難有大發展。因此,國家需要從能源發展的戰略層面,統籌規劃,超前規劃,盡快實現國內骨干網、區域網、局域網的無縫對接。
第二,要允許市場充分參與管網建設。據了解,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氣項目的輸氣管線,從生產現場到終點北京市,被人為分割為3段,包括大唐自己鋪設的 300多千米管線、中石油100多千米管線和北京市負責的管線。其中大唐負責的管線部分早已修通,而由中石油負責的一部分管線因種種原因至今仍未修通,造成克旗煤制氣項目遲遲不能投入生產。
因管線無法掌控,煤制氣企業就難以連續穩定生產,其在產品價格上也缺少話語權,企業利潤無法保障,生產積極性因而受到打擊,進而影響整個產業發展。小小的管網就可以阻礙整個煤制天然氣產業的發展,也反映出我國能源領域改革政策的不到位。
筆者認為,國家應利用管網建設進一步推動能源領域改革,政策上完全可以借鑒高速公路建設模式,本著“誰建設、誰受益”的原則,放開天然氣管線建設,吸納更多的民營資本參與管網建設,提高該產業的市場競爭活力。
第三,管網建設涉及面廣,有關法律政策應及時跟上。一般來說,只要資金到位,煤制天然氣生產裝置的建設周期相對好掌控。但一條管線往往需要跨越多個省市,沿線不可預測的因素很多,比如河流、森林、公路、鐵路、文物保護、沿線居民利益等等。很多穿越區域都需要辦理各種復雜的手續,需要環境評估,很多問題的解決都需要相關法律政策的完善。其中有些問題企業自身確實難以克服,需要社會團體、當地政府甚至中央政府支持、協調,特別是相關法律知識在民間的普及要跟上。
煤制天然氣項目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項目能不能投產,不僅取決于項目本身,還受制于輸氣管線。這是大唐克旗煤制氣項目的教訓。因此,企業在項目的規劃階段,要多打幾個問號,要考慮項目建成后,能不能把氣輸送出去,怎樣輸出去?是自己建管線、“借道”別人的管線、還是多方聯合建設?管線建設的周期需要多長時間?如此種種的問題,一定要在項目建成之前弄清楚,確保管線貫通。否則,項目建好了,也許就成了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