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鈦白粉生產工藝的格局已日益清晰,兩種工藝將現互補,共同滿足涂料、塑料、油墨、造紙等領域的高端和中低端市場。硫酸法、氯化法生產鈦白粉兩種工藝的爭論在行業內已持續已久。凡宇資訊網鈦產品分析師夏照濤向大智慧勾勒出了生產工藝的未來格局,從長期來看,氯化法將占據主流地位,硫酸法以輔助形勢出現,兩種生產工藝將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
由于國內硫酸法生產工藝較落后,因此目前國內硫酸法較氯化法污染較嚴重。國內硫酸法生產設備大部分是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如果能達到國外先進技術水平,兩種生產工藝排污狀況其實相差不多。
高品質的鈦白粉延續性較強,如果作為涂料,氯化法生產的產品能夠使用5年以上,而硫酸法2年左右可能會出現顏色變黃、脫落等狀況。夏照濤表示,兩種工藝下的產品價格平均差價約為每噸5000-9000元。
據了解,歐洲等國際市場也曾出現硫酸法生產工藝占主導地位,但隨高端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大,氯化法生產工藝后來居上。目前除中國市場外,國際上,使用氯化法生產工藝的企業約占比一半以上,而硫酸法相對較少。
未來趨勢對鈦白粉生產企業存在很大的機遇和挑戰,目前國內僅有中國中信集團控股的錦州鈦業有限公司全面采用氯化法工藝生產,但是已經有十余家企業上氯化法工藝項目,在今年年底將會出現試生產狀況。未來國內氯化法生產工藝占有率將后來居上,隨后兩種工藝會達到一個平衡點,但時間應該很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