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煙臺萊州路旺因“洋垃圾”而興,成為廢品回收者的天堂,這里的人們變進口來的國外廢舊塑料為寶,制造了一個個創富的夢想,也將路旺發展為全國有名的塑料工業園。但現在,從“洋垃圾”中“淘金”的路子越走越窄,成本增加,原料減少……這里的人們開始嘗到了苦澀。
路旺這個屬于煙臺萊州的鎮在鄉鎮規劃中早已被劃入沙河鎮,但至今聲名在外。當地人在外出拉生意或是網站推銷時,習慣稱他們來自路旺或路旺塑料工業園,因為這里確實是塑料的“王國”。
4月18日清晨5時,天蒙蒙亮,榮烏高速沙河收費站外十來輛滿載各種塑料廢品的大貨車正在排隊等待下高速,有的集裝箱上標注著“海運”,知情人告訴記者,那里面裝的就是“洋垃圾”。在這之前,已經有幾百輛貨車碾碎了這里的清晨。收費站的工作人員介紹,每天早晨都有幾百輛大貨車通過此處,它們的目的地是路旺,在那里它們被分揀后制作成再生塑料顆粒,然后塑料廠再將這些顆粒做成塑料制品。
越過省道308,車行幾百米就到了路旺卞家村碑處,有些貨車已經進入買主的院子,有些還在街邊等著買主開門,路邊站著不少人,他們基本都是當地的小作坊主,正尋找適合自己的廢料,當地人稱之為“劫料”(音)。
一位從事塑料造粒十多年的作坊主說,他幾乎天天早晨都會過來,來的都是一些規模較小的廠子,送貨的來自全省各地廢品收購站,這些廢料基本有主,只有趁早才有可能搶到一些好料。直到上午7時,記者還沒見到一單成功的劫料。
另一位作坊主說,“現在粒的價格偏低,國內的料太差,收上來吃虧。”對他們來說,“洋廢料”是最好的料。
當地一位老板說,現在萊州從國外進口的主要是塑料布,要是有門路弄到一些水桶等日常用品,那就很有賺頭,因為國外的塑料制品都是一次性的,料都是原始料,出粒質量很高,而國內的塑料制品很多都是做過幾次的粒制成的,已經沒有做頭了。
以前,一些國外的生活垃圾可以進口,雖然分揀麻煩,但進口成本極低,利潤非常可觀,而現在,國外的生活垃圾不允許進口了,一些小廠子很難再沾上“洋垃圾”的光。
沿著省道308和近鄰的高速公路往前走,你的鼻子會很明確地告訴你已經到了路旺,處理廢塑料和造粒的刺鼻味道讓人難以適應。
在這個“塑料王國”,從街邊任何一個招牌上都能找到塑料的身影。各種塑料制品的回收以及高壓或是低壓粒子出售的招牌最常見,而破碎機銷售、賣網袋的店面等等,都表明這里的廢舊塑料回收已經成了產業,商店飯店也是為了外來打工者或采購送貨的人準備的。
記者走訪了七八個村子,塑料回收加工小作坊數量極其可觀,街邊晾曬著碎料。院內機器上熱氣騰騰加工的粒子,孩子嬉鬧玩耍的也是形態各異的廢塑料。在不少路旺人眼中,塑料已經是他們生活中無法缺少的一樣東西,外人眼中的垃圾正是他們的財富。
常年清洗加工塑料給村子的環境帶來了明顯的變化,但當地人忍了,這位村醫告訴記者,只是在五六年前,大家寧愿掏錢喝自來水,而不是村子里的水。
財富是最讓人眼紅的,不少村民通過回收垃圾致富發家,并把產業不斷擴大,甚至有村民去國外收集洋垃圾,再運回路旺分揀處理,利潤極其誘人。
在興旺過后,現在的“洋垃圾”生意不好做了。路旺不少人放棄回收塑料,開始轉行。
一位塑料作坊主兩年前在路旺轉而開了一家小飯店,據他介紹,現在的污水處理費越來越貴,一個小廠一年就要一萬多元的污水處理費,當地的電費也漲到了每度1.7元,最重要的是,作為原料的洋垃圾越來越少了,“海關管理越來越嚴,報關單哪怕跟廢料相比多了一瓶礦泉水,也有可能被退運。”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2011年發布的信息,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廢紙和廢塑料進口國。同一年,中國出臺政策嚴查固體廢物進口許可證,禁止洋垃圾走私,特別是生活垃圾嚴禁入境,而不少廢舊塑料因為合格率低頻繁遭遇退運,海關一次次的嚴查讓路旺的命運因此改變。
“在路旺再做塑料生意就是傻。”干了十多年的一位老板說,前幾年毛收益在十幾二十萬,如今收益不變,可是成本卻大大增加,手里有錢的已經開始轉移,利用路旺的招牌去收料賣貨,但加工的廠子已經轉移到附近一些村子里,那里的塑料生意還不多,給一些錢就可以做,成本就大大地降低了。
即便如此,“洋塑料”仍讓當地人趨之若鶩,并沒有因此失寵,利益的驅使甚至讓不少人鋌而走險,選擇私運入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