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塑料制品業發展迅速,整體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縮小,但仍面臨著原材料價格高位運行、塑料機械整體水平不高、部分企業缺乏自律、部分塑料制品標準滯后等問題。專家建議應加強企業自主創新、促進節能環保、引導產業集群化發展,以此推動我國塑料制品業快速健康發展。
--塑料制品業發展迅速
來廣州參加2007中印塑料行業合作與發展高峰論壇的中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會長廖正品,向記者介紹了目前我國塑料制品業發展的特點和趨勢。
第一,塑料制品產量快速增長,主要經濟指標大幅提升,規模以上企業迅速增加,產業集中度不斷提升,產業結構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2006年我國塑料工業克服了原料價格居高不下、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盲目引進造成部分產品產能嚴重過剩等不利因素,規模以上企業的總產值、主營業務收入、利稅總額和利潤總額的增長均超過了20%,其中產量為2801.9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18.65%;總產值同比增長25%,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3.96%,利潤總額增幅達30.36%。塑料制品業的總產值和出口額目前已分列我國輕工行業的第三位和第五位,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
我國塑料工業產業聚集趨勢明顯,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增長迅速,產業結構逐漸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調整。國家統計局的統計顯示,目前我國塑料行業有6萬多家企業,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從2000年到2005年年均增長13.5%,2006年達到12860家,比上年增長9.7%。主營業務收入超過10億元的企業有38家,超過20億元的企業有15家,超過30億元的企業有6家。據廣東省塑料工業協會理事長符岸介紹,2006年廣東塑料制品總產量為680萬噸,總產值超過1300億元,均占全國的25%左右,居全國首位。廣東省85%以上的塑料企業和產值都集中在珠三角地區,該地區目前是我國塑料行業最密集的區域。
我國塑料制品業已形成了較為鮮明的地域特色:廣東省以塑料管及附件、塑料包裝箱及容器、日用塑料制品及其他塑料制品為主;浙江省以塑料薄膜、塑料人造革合成革為主;江蘇省以泡沫塑料為主;山東省以農膜、塑料編織品為主;遼寧省以塑料型材為主,其產量均居全國首位。
第二,塑料機械產能居世界首位,但仍未擺脫廉價困境,塑料模具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據中國輕工業機械總公司副總工程師許政倉介紹,我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機械生產國,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塑料機械進口國和重要的出口國。我國塑料機械已形成20萬臺套的生產能力,近一半產品出口至世界各地。塑料機械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形成了區域性、規模化發展。近年來我國塑料機械出口年均增長40%,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量占到了一半以上,技術水平迅速提高。
但值得注意的是,國產塑料機械產品銷量約占國內市場份額的70%,但銷售額僅占20%;2006年我國塑料機械出口量是進口量的1.4倍,進口量持續下降,但出口額僅為進口額的41%,進出口平均價差達5.4萬美元/臺。表明我國塑料機械制造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價格也比較低廉。
專家認為,未來5-10年,塑料機械跟合成樹脂、塑料制品業一樣仍是朝陽產業。塑料工業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塑料模具行業的發展,市場對各類模具需求巨大。國內塑料模具市場以注塑模具為主,大型、精密、設計水準高的注塑模具將受到市場普遍歡迎;家電精密模具面臨新的要求,高檔模具需求旺盛。
第三,合成樹脂產量增長迅速,但仍無法滿足國內市場需求。2000年-2005年我國合成樹脂年均增長11.8%,約為世界年平均增長率的3倍。即便如此,我國樹脂消費仍有一半以上依賴進口,預計2007年我國市場需求量將占到全球的1/5。
近年來隨著家電和汽車工業的發展,工程塑料需求迅速增長,除POM外,其它產品增長速度都超過了20%,PC和MPPO的增長速度超過了30%。目前國產工程塑料還不能滿足需求,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據符岸介紹,2006年廣東省塑料樹脂及共聚物產量為260萬噸,約占全國的10.5%,居全國第三位。根據廣東石化工業“十一五”規劃,未來幾年廣東擬建重化工重大項目13項,總投資約3580億,將實現廣東工業結構的適度重型化。目前,廣東沿海的惠州、廣州、珠海、茂名、湛江已形成石化產業生產帶,大大提高了合成樹脂的生產能力,將對廣東乃至我國的塑料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
第四,塑料助劑保持快速增長,市場潛力巨大。近幾年我國塑料助劑產量的年均增長率都保持在10%左右,遠高于世界塑料助劑產量4%的年均增長率。目前我國塑料助劑年生產能力約為120萬噸,年消費量為72萬噸,生產企業共有700多家,其中較大的100多家,年產量1萬噸以上的16家,2萬噸以上的11家,5萬噸以上的3家。
在材料革命的推動下,航天、電子、農業、建筑、汽車、包裝以及高科技領域對塑料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國塑料助劑市場潛力巨大。專家預測,塑料添加劑將保持8%-10%的增速,其中增速最大的將是主要用作塑木復合材料、聚合物合金、填充聚合物的偶聯劑;用于生產透明聚丙烯用的成核劑、透明劑的需求將有較快增長;阻燃劑將向低毒、低煙(或抑煙)霧、無害化、高效復配型趨勢發展;無鎘、無鉛、無塵化已成為熱穩定劑行業的發展重點,使用有機錫或鈣-鋅復合穩定劑替代,復配型稀土熱穩定劑已形成規模生產,并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塑料制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盡管我國塑料制品業近年來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廖正品等專家認為仍有以下問題制約著塑料制品業的發展:
一、樹脂價格高位運行,部分企業運營困難。2004年以來,受國際原油市場的影響,合成樹脂仍高位運行,有相當一部分企業利潤急劇下滑,難以維持運營。
二、區域分布不平衡的格局仍未根本改觀。我國塑料制品規模以上企業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廣東占22%,浙江占19%,江蘇占11%,三省合計占52%,2006年三省的塑料制品產量合計占全國的56.8%。這表明塑料制品行業區域分布不平衡的格局仍未根本改觀,可能導致能耗高、加工技術含量低、勞動密集型的企業逐漸流向經濟欠發達地區。
三、原材料漲價和市場競爭激烈,一些企業缺乏自律,為了眼前利益以次充好,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四、塑料機械整體上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較大差距。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的中小型機、尤其是注塑機基本上能滿足國內需要,同時還有大量出口。但是大型、先進的塑料機械仍然依賴進口,一些塑料加工企業長期承受著還貸償息的巨大壓力,技術創新投入不足,影響了新產品的開發。專家指出,政府應在政策上加以引導,在資金上予以支持;同時相關企業應加大研發和資金投入力度,盡快提高塑料機械制造水平。
五、部分塑料制品標準亟待修訂。我國目前在用的一些塑料制品標準還是上世紀80年代制訂的,很多要求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產品質量的要求,亟需修訂。
--加強自主創新,促進節能環保,引導產業集群化發展
廖正品表示,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目前塑料行業還沒有擺脫原料漲價、電力緊張、盲目投資、產品雷同、無序競爭的困難局面,應該加強自主創新、促進節能環保、引導產業集群化發展,促進行業可持續發展。
一、加強自主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這方面廣東省已走在前面。據符岸介紹,廣東省塑料行業通過引進、吸收、改造國內外先進技術,促進了行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目前廣東多項塑料生產工藝、技術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并產生了一批塑料制品行業名牌產品。廣東塑料企業共擁有“中國名牌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廣東省名牌產品”“廣東省著名商標”等稱號60多個,逐步形成了塑料行業的名牌產品集群。
二、在國家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方針指引下,節能降耗,降低成本。一方面要優化產品設計、節約用材。在塑料加工機械方面,通過配置節能降耗裝置、關鍵部件優化設計、降低物料溫度等措施達到效果;在塑料原料及加工技術領域,采用節能型原料、合理選材、采用多孔技術都可以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要求國產塑料機械企業加大節能降耗產品的開發,廣東金明塑膠設備公司制造的7層共擠吹膜機組、青島高材科技發展公司制造的HDPE管材生產線在節能方面都達到或優于世界先進水平。
三、加強塑料廢棄物的回收利用,走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之路。預計2010年我國塑料回收量將超過1000萬噸,回收率約為25%,2015年將達到30%,塑料再生行業前景廣闊,并將由低質量、高能耗向高質量、低能耗、多品種、高技術的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大降解塑料的研發力度,盡早將其工業化。
四、引導產業集群化發展,發揮區域經濟優勢,促進全行業均衡發展。據符岸介紹,廣東工業產業結構整體向高級化、適度重型化轉化推動了全省塑料產業和產品結構的優化,形成了包括國內最大的塑料包裝材料企業、國內最大的高性能改性塑料企業、亞洲最大的塑料飲料瓶、啤酒瓶企業等在內的一批大型、超大型塑料企業。產業集群化發展成效顯著,佛山市高明區被授予“中國合成革產業基地”稱號,湛江吳川市被授予“中國塑料鞋之鄉”稱號,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正在申報“中國塑料中空容器包裝制品產業基地”。這些企業在為電子信息、家電、汽車、工業包裝、高檔日用塑料、高檔皮革、家具等行業的配套形成了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塑料行業的社會經濟發展參與度明顯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