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4日,無錫威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威盛新材)研發中心在無錫錫山高新科技創業園正式成立,由多名高校博士生導師、碩士帶隊,并引進德國、美國多種分析檢測儀器,致力于研發性能各異的碳纖維復合材料。威盛新材透露,碳纖維屬于技術密集型纖維材料,是軍民兩用的高性能新材料。但就目前國內形勢來看,碳纖維復合材料產品的制造產業中,絕大多數民營企業在經營上存在“抄近道”,奉行“拿來主義”,科研技術方面投入較少。企業的生產能力、制造工藝甚至經營范圍都大同小異,極少有自身的創新及核心競爭力,同時要面臨經濟大環境的嚴峻挑戰,未來企業的生存發展令人堪憂。
威盛新材: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據統計,我國碳纖維下游企業中,只有不到10%的企業具有自己的研發中心,多數企業靠按訂單生產,長期依賴加工及貿易的形式發展,也就是說碳纖維這種技術密集型材料在我國并沒有得到良性發展,這大大制約了我國碳纖維創新研發的能力。而歐美國家中,絕大多數企業會將利潤的1/5-1/4用于研發。面對此種情況,我國也于2014年8月20日,在工信部的引導下,包括由中航工業、中國商飛、中國南車等應用單位及上下游企業在內的40余家企業共同成立“中國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發展聯盟”,旨在通過下游產品應用的牽引作用,促進碳纖維產、學、研的發展模式,以突破美日等國家長期對中國碳纖維產業的價格傾銷和創新沖擊的局面。
對此,威盛新材研發部工程師表示:從十二五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碳纖維的發展,先后成立了碳纖維國家工程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以及“863”、“973”等計劃項目,我們民營企業更是要圍繞碳纖維應用關鍵技術的創新、產業化推進以及產業化升級轉型,努力將碳纖維下游產業從傳統制造業轉變為以技術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從十八大以來,國家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提倡“創新是發展的動力”,我們企業要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并積極推進“平臺+人才”的發展模式,未來將通過校企合作,重點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的高素質、高水平人才,切實推進研發平臺的建設與發展。進入十三五,無錫威盛將重點與中國南車集團、上汽集團等軌道交通企業及汽車制造商合作,在碳纖維主承力結構件方面進行研發生產。
國產碳纖維發展之路:跨越半世紀的追趕
碳纖維(CF)是20世紀60年代中期崛起的一種新型纖維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強度、高模量、耐高溫、自潤滑、導電/導熱性能好、熱膨脹系數低和生物相容性好等特點,使其成為制備各種結構和功能性復合材料的重要原材料。但在60年代特殊時期中,碳纖維的發展受到了阻礙,隨后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導致國產碳纖維工業發展較為緩慢。時至今日,國產碳纖維原絲質量仍舊不及美日等國家。從1970年,我國首先碳纖維生產生產廠家——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建立到今天,我國碳纖維企業已發展至30多家,但是由于自身技術缺陷以及美日碳纖維發達國家長期對我國技術創新的遏制以及對國內市場的傾銷,嚴重打擊了國內碳纖維企業創新的積極性,目前,國內多數碳纖維企業仍處虧損狀態。
據海關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碳纖維及制品進口量為11726.9噸,其中,碳纖維進口量為1658.6噸。2015年,碳纖維已經被列入《中國制造2025》中關鍵戰略材料之一,在汽車工業、航天軍工、體育器材等領域對輕質高強材料需求增加的大環境下,國產碳纖維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目前市場碳纖維的需求量約53500噸,其中航空航天應用占比約29%,體育休閑應用占比約14%,風電應用占比約11%,汽車應用占比約13%。無錫威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楊博士介紹碳纖維產業在發達國家支柱產業升級乃至國民經濟整體提高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傳統材料的更新換代也有重要的意義。目前高成本已成為碳纖維復合材料擴大應用的主要障礙,開發低成本成為當務之急,我國應結合當前實際,通過引進學習、自主創新,使復合材料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更大效益,盡快由復合材料大國轉型成為復合材料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