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一、砂磨機領域國產品牌繼續進攻,外國企業繼續防守
記得有一個業內人士分享一個觀點,“誰發明了砂磨機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誰能把砂磨機用好”。砂磨機源自于歐美,但中國卻是砂磨機的重要的市場,初砂磨機是耐馳、布勒等外資企業的領地,砂磨機也作為研磨設備的形象出現。時至今日,國內砂磨機企業已經接近200家,國外砂磨機企業的市場份額被極大的擠壓,尤其在對材料穩定性要求不太苛刻的領域,國外砂磨機相比國產沒有優勢可言。使用性能上可以滿足要求,而價格上相差動輒翻倍。張總舉一個例子,對于60L的碳化硅研磨桶,國內砂磨機企業采購成本在4萬元左右,而歐洲砂磨機要是使用歐洲原產地的碳化硅桶預計價格在30-40萬元每個,就是找國內同質的價格也在10萬元左右。國外砂磨機是不是“質量過剩”暫且不評論,但客戶愿意為成本增加“埋單”決定著產品的競爭力。如此以來,國產砂磨機品牌繼續進攻,外國砂磨機品牌繼續防守就成了必然。
觀點二、砂磨機的結構將會向著簡單的方向發展
可靠的砂磨機需要具有兩個基礎的性能,一個是保證材料的一致性,另一個是磨損少,易維護。磨損和設備的結構有著必然的關系,以往砂磨機企業總是相互抄襲,別人怎么設計也完全拷貝,具體為什么這么設計,沒有理論支撐。比如,有些砂磨機企業進入電池領域,只是拿原有其它領域應用成熟的設備,沒有任何改進就去銷售。結果由于設計復雜,磨耗很大,研磨效率也很低。從整個砂磨機的機械設計來看,未來趨勢都會朝著簡單化的結構發展,維護成本低是砂磨機重要的競爭優勢之一。
觀點三、納米研磨用高品質研磨介質依然是國內企業的瓶頸
隨著粉體材料向著納米級別的方向發展,對研磨介質尺寸的要求也越來越小。而目前國內能夠生產的細氧化鋯也僅僅是0.1mm,而對于納米研磨所需要的0.03-0.05mm的氧化鋁珠完全依賴進口。據資料顯示日本nikkato(原日本化學陶瓷)公司是生產該類產品的主要公司之一。國內研磨介質企業還有很多研發工作需要做,以便能夠跟得上國內砂磨機企業發展的需要。
觀點四、低溫研磨領域是砂磨機發展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在傳統的砂磨機應用領域砂磨機呈現出了嚴重過剩的情況,市場競爭激烈。比如總部坐落于中關村的某國內鋰電材料企業目前招投標選擇砂磨機都是先免費試用,一個月內不能出問題,出了問題馬上拉走,淘汰出局。剩下來的才有機會參加招標,那又是一場價格的血拼,這還沒有談到越來越讓砂磨機企業尷尬的付款的方式問題了。
而張建國總經理認為,低溫納米研磨領域將會更加具有前景,比如植物蛋白的萃取、藥物的超細研磨,設備工作環境溫度過高會破壞被加工對象的有效成分。目前這個領域國外設備還是處于壟斷地位,但市場需求會越來越大,將會在此領域尋求突破,尋找一片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