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甲醛的歷史已有近百年,于1859年A.M.布特列洛夫首先報道的甲醛聚合物。1892年,A.凱庫勒從液態甲醛中制得高分子量POM。1932年,L.斯普蘭格和H.W.庫爾斯特成功的研究了三聚甲醛。1942年,美國杜邦公司個發表了制造POM專利,1952年該公司開始對大規模POM樹脂進行開發和研究,1954年制得了擁有使用價值和工業生產條件的聚合度超過1000的POM。1957年,杜邦公司制得了熱穩定的均聚POM,并于1959年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商品名為Derlin。1960年,美國Cleanese公司試制成共聚甲醛,并于1962年實現工業化生產,商品名為Celcon。隨后,西歐、日本等國家和地區也相繼建廠制造聚甲醛。
2001年聚甲醛生產能力達到750Kt。不過,由于聚甲醛的生產技術難度很大,使得生產主要集中在少數廠商手中,并且基本是由Hoechst,Du Pont, Polyplastic,Celanese等公司直接或間接控股。Du Pont和Hoechst公司的生產能力分別占的24%和28%,是上大的聚甲醛生產公司。美國、德國、日本、荷蘭、韓國等國以及中國臺灣均建有萬噸級的聚甲醛生產裝置。到2002年聚甲醛的生產能力已有845千噸,并且還在不斷增長中。
我國于1959年開始研制聚甲醛,中科院化學所、吉林化工研究所和成都工學院(現四川大學)等開展了均聚甲醛的研究,隨后沈陽化工研究院、安徽化工學院和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等也進行了共聚甲醛的研究。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末,吉化公司石井溝聯合化工廠和上海太平洋化工(集團)公司(原上海溶劑廠)利用中科院長春應化所的技術來生產聚甲醛,其生產能力分別達到1000噸/年和1700噸/年。雖然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我國POM生產技術水平并沒有重大突破,與國外差距仍然比較明顯,其表現為裝置規模小、品級牌號少、物耗能量高、產品質量不穩定。因此,1997年云天化集團公司從波蘭ZAT公司引進了共聚甲醛生產裝置以及技術,并于2000年在國內建成了套1萬噸/年的生產裝置。近年來,由于國內的汽車業和塑料制造業迅猛發展,對POM需求量急劇增加,2004年我國POM的需求量已經超過西歐,成為了上大的POM需求市場。對聚甲醛的強烈需求促使國內外企業紛紛加大了POM生產裝置在國內的建設。其中有:中國藍星(集團)公司6萬噸/年和大慶2萬噸/年的聚甲醛生產裝置。三菱瓦斯化學公司、日本寶理塑料有限公司以及美國Ticona公司聯合,于2004年在江蘇省南通市建成投產6萬噸/年的聚甲醛生產裝置; 日本旭化成公司與杜邦(中國)集團有限公司,在江蘇張家港合資建設并生產聚甲醛樹脂,初期產量為2萬噸/年,2005年達到6萬噸/年。目前,國內POM總生產能力已達到近20萬噸,正在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工程塑料。
雖然我國正成為上大的POM消費市場和生產基地,但絕大部分生產都是從國外引進技術,產品的結構比較單一,用途較窄,用于精密儀器和科學技術的產品很少,因此,開發研制POM新品種和制備高性能多功能的甲醛已經成為我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