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高雄市政府的指令,李長榮化工的大社廠聚丙烯生產從8號以來一直停工。同時,隨著臺灣基礎設施的隱患不斷被曝光,政界也受到牽連,開始引發地震。
李長榮化工(榮化)與美國科騰高性能聚合物的合并交易依然破裂,但榮化堅持要求后者賠償2500萬美元的分手費。
榮化雖然聽從高雄市當局停工的指令,但多次表示,停工每天要損失5100萬新臺幣的營收,認為這對其5000多名員工及家庭會造成不利影響,因此再三呼吁當局盡早批準復工。
此前,榮化宣布自發停工4天(定于8月6-9日),以保證其員工能參與氣爆受難者的公祭活動。當時該公司表示,停工4天將減少1.39億新臺幣的營收。
榮化是臺灣三大聚丙烯生產商之一,其大社廠年產能達40萬噸。
聚丙烯是榮化的主營業務之一,在其2013年總營收中占31%。
而榮化大的業務SBC橡膠(36%)則遭受了與美國科騰合并交易破裂的命運。
科騰在8月6日宣布,董事會取消對股東批準該交易的建議。隨后,榮化8月8日宣布,已經決定終止與科騰的合作協議。
爆炸事件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榮化一家企業。隨著基建安全性和政府行為的深層次問題不斷浮出水面,相關政界人士面對公眾譴責和審查,壓力徒增。政黨間的罵戰不僅于事無補,更雪上加霜。
臺灣原“經濟部長”張家祝上周主動辭職,以示承擔事件的主要責任。他在一份公開發表的辭職信中表示,希望通過自己承擔責任,臺灣政府能停止兩黨之間的口水戰,轉而集中力量解決當前的困境。
張家祝的壓力主要來自高雄市長陳菊,她多次強調管線安全是經濟部的責任。而經濟部則回應,地方政府應負責管理本地管線。
但高雄市官員無法逃脫干系,包括副市長在內的四名官員也遞交了辭呈。原本民調頗高的市長陳菊也面臨下臺的呼聲。
盡管官方調查尚未揭曉謎底,但眾多報道已經顯示,出事的丙烯管線居然經過通洪的箱漕(地下水通道)。業界和政界人士懷疑,常年的泥水侵蝕導致了丙烯管線泄露,而泄露的氣體隨著箱漕漫延至爆炸地點。
8月11日,臺灣媒體報道,與爆炸前管道操作直接相關的榮化和華運7名員工已經被高雄檢方傳訊,7人均依公共危險罪交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