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國內外許多學者研究,塑化劑的毒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遺傳毒性,胚胎發育毒性,生殖毒性,神經毒性以及。免疫毒性。
此外,鄰二甲酸酯類化合物還和成年男性肺功能衰退、肥胖癥、糖尿病以及功能衰退等疾病有著一定的關聯性。
塑化劑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空氣、土壤和水中都有塑化劑的存在。但研究表明,微量塑化劑對人體健康并沒有明顯影響。有動物實驗發現,猴子體內的微量塑化劑在24小時至48小時內便可通過新陳代謝排出體外。
目前,衛生組織對塑化劑DEHP規定的每日耐受攝入量為每公斤0.025毫克。也就意味著,體重60公斤的人,如果終生每天攝入塑化劑1.5毫克至8.5毫克,才可能導致明顯的健康損害。
塑化劑雖然無所不在,但對一般消費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可通過一些有效措施來降低塑化劑的危害。塑化劑進入人體主要的途徑是通過食物攝入,因此我們可以改變生活習慣從而降低塑化劑的攝入,嚴格執行限塑令,這不益于環境保護,維持生態平衡,更能有效減少塑化劑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1.避免使用塑料材質的食物容器,改以不銹鋼、玻璃及陶瓷等食物容器;如果一定要使用塑料材質的食物容器,則應選擇經過檢測,在加熱過程中幾乎沒有塑化劑溶出,被標注為“可微波加熱”的塑料制品。
2.避免食物與塑料容器的長時間接觸或浸泡,減少塑化劑的溶出;
3.保存食物用的保鮮膜、保鮮袋,宜選擇不添加塑化劑的PE、PVDC材質,并避免高溫加熱。
4.必需加熱有保鮮膜或保鮮袋的食物時,應在保鮮膜(保鮮袋)上戳數個小洞,讓氣體可以釋出,在包覆時也要避免直接接觸到食物。
5.塑化劑在水中溶解度小,在油脂中溶出量較大,所以應盡量避免油脂類食物與塑料制品接觸,以避免塑化劑的溶出。
上一篇:
暫無相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