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制造業廠商負責人近期“吐槽”:一件工業產品,1/3的費用來自物流。換言之,賣100元的貨,有30多元是運費。
據省發改委統計分析,我省物流費用偏高,全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為18.73%,高于18%的全國水平,是歐洲國家平均水平的兩倍。
我省工業企業正面臨成本上升、產品價格下降的雙向擠壓。物流價格偏高,攤薄了產品利潤,對工業企業無疑“傷口撒鹽”。工業受“傷害”,終傷及我省經濟穩增長。
物流成本為何居高難下?
省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執行會長尹國杰反映,我省物流企業普遍為“夫妻店”、“馬路店”,500人以上規模物流企業僅占11%。這種“小、散、弱”的生存狀態,無疑難以降低物流成本,也容易導致行業惡性競爭;另外,難以形成信息網絡,造成重復運輸、成本難降。
一些物流企業生意有一單沒一單,經常空車返回;還有一些物流企業甚至鋌而走險,超載運營。
目前,物流企業普遍運營成本過高,利潤率能做到5%已經可觀,大部分在3%左右。
另一方面,我省大部分制造企業受傳統經營理念影響,習慣性“大而全”、“小而全”,物流業務仍以自營為主,不愿外包給專業物流公司。
有的制造業企業,本身企業規模不大,還建倉儲,由于信息不暢,缺乏專業調度,造成庫存積壓,利潤下降。
物流成本如何降?
當務之急是要通過整合提升、引進移植、培育扶持等途徑,培育發展一批具有競爭力的大型物流企業集團和物流服務品牌。
其次,專業事交給專業人做。政府應積極鼓勵引導制造企業分離外包物流業務。
如,重慶長安汽車就把采購、生產、銷售、回收等全部物流環節移交給了專業物流企業,自己只專注產品質量。
再者,應利用湖南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優勢,發展多式聯運。公路、鐵路、水路的運價比約為6∶2∶1,大力發展與鐵路、水路聯合運輸的模式,可有效降低成本。如衡鋼今年5月嘗試“鐵水聯運”后,減少了10%的物流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