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圈是地球的遠地磁場。它是地球磁場和太陽風相互作用的產物。磁圈的外部邊界為磁層頂,可以達到13000公里的空間,是環繞地球外層的環狀圈,遠遠超過地球大氣外層的界限,所以把磁圈叫做超外圈,是地球外層的圈層。磁圈由于太陽風的作用,理想的環狀圈已不存在。太陽風的壓力使向著太陽一側的磁層被壓縮,在這里磁力線幾乎擠在一起,磁層變窄;而在背向太陽的另一側,磁層頂則被延伸得很遠,磁力線非常稀疏,磁層變寬。因而磁圈的形狀有點類似彗星的外貌。
地球磁圈
地球的磁圈的形狀和大小由地球磁場、太陽風離子和行星際磁場決定。在磁圈里來自太陽風和地球電離層的自由等離子和電子主要受到磁力和電力的影響,而地球的萬有引力以及這些電荷之間的碰撞則起一個不重要的作用。磁圈并不是球狀的,在面對太陽的一面其邊界離地心的距離約為七萬千米(隨太陽風強度的變化而變化)。磁圈的邊界稱為磁頂,在對太陽的方向它離地心約為15倍地球半徑,在背著太陽的方向它離地心約為20至25倍地球半徑,而它的尾部則可以延伸到離地心200倍地球半徑的距離以上,其具體的距離不明。
地球外層的中性氣體層被稱為地冕,它主要由輕的原子如氫和氦組成,它可以延續到離地心四至五地球半徑的地方,其密度逐漸降低。磁圈中的高溫等離子可以與這些原子碰撞獲得電子,由此產生高速的逃逸原子,這個過程可以被用來測試和顯示高溫等離子云。
地球電離層的外部分被稱為等離子層,它也可以達到離地心四至五地球半徑的地方,其密度也不斷降低。在此以上被稱為極風的輕等離子流能夠逃逸出磁圈,與太陽風會合。極光所釋放的能量可以強烈地加熱大氣層中的氧和氧氣分子,本來這些粒子太重了,無法逃逸地球引力,但是在太陽活動強烈期間這些被加熱的粒子可以外流到磁圈內,這個過程有時甚至能夠將以地球物質為主的地區(也被稱為第四或等離子地層)擴展到磁頂。